未分類

資深車手-劉吉凱Stan談輪胎vs.操控part1

2010.04.23  作者:OPTION  

  • 0
  • 分享

Racing Tire Skill
文/圖˙Viper    協力˙TSD、飛達輪胎、改大輪

3/21 Option盃中,知名旅美資深車手-劉吉凱Stan駕駛的1.6頓重的Audi S4,以飛達所提供的FZ-201有紋半熱熔胎(R-Compound)進行測試,在3/21 Option盃龍潭賽道上跑出57秒XX的佳績!但讓我們關注的事情除了這條磨耗值約100的半熱融胎FZ-201,測試車手-劉吉凱的專業知識更是值得採訪的方向,而過去Stan也曾為美國馬牌輪胎測試過未上市胎。
 

底盤懸吊
四大重點

對於賽事所需的底盤懸吊,劉吉凱認為有四大重點:
輪胎:在車身條件容許範圍內,輪胎應該盡量選擇胎面最寬的尺寸,來增加抓地力。
懸吊:努力維持操控中性,避免彈簧和防傾桿過軟或過硬,來確保正確的重量轉移。
阻尼:調整減震筒的阻尼係數,來改變全車各部位在彎道中的重量轉移特性。
胎壓:保持中高胎壓,避免胎壓受熱膨脹後,降低牽引力。維持最佳胎壓,也就是維持彎中的
最大輪胎接地面。
保存:Race Compound性能胎街胎,不推薦日常代步。

俗稱「胎壓」的「輪胎充氣壓力」在比賽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由於比賽中的操駕更為激烈,所以輪胎一來需要更高的胎壓來支撐側向力,但另一方面,當胎溫隨著與地面摩擦升溫時,過高的胎壓卻又會帶來不良的操控性。因此,「胎壓需求」不但會因為街道用途和競賽用途而有所改變,連同一場賽事中,前五圈和後五圈的胎壓,也會因為胎溫升高,增加了空氣體積,而需要釋放胎內氣壓。而壓力調整範圍,一般道路使用時的轎車胎壓約在28~32psi,休旅車則約32~36psi,競技時的胎壓則容許至熱胎壓「前:25~50psi,後:30~55psi」,取決於車身重量和車輛特性。

保持正確的胎壓會使胎面紋路與地面以最大面積完全接觸,有助於優化輪胎性能、耐用性和燃油經濟性,必且避免「胎壁彎曲」,降低滾動阻力。此時輪胎的排水性及抓地力最佳,引擎動力得以完全發揮,所以最省油。正確的胎壓也穩定了輪胎的結構,維持車身的牽引力,也正因為胎壓隨著溫度變化會產生那麼多影響,所以比賽車都會使用惰性氣體-氮氣,來減少胎壓的變化幅度。

劉吉凱為FZ-201提供了相當仔細的測試數據,使飛達RD部門擁有豐富的使用紀錄

胎壓過高所造成的危險:

1.胎面中間會從「平面」膨脹成「弧面」,減少與地面的接觸面積,雖然對引擎負荷較輕,卻會因為輪胎內部壓力過高,而在胎溫升高後產生「爆胎」的危險。但對比賽車的輪胎設定而言,輪胎設定為「平面」或「弧面」,也各有值得利用的優勢,來改變超控性。
2.過硬的輪胎會使乘坐舒適性不佳,此時應該在避震器的阻尼做適當調整,使操控穩定性降低。
3.因為「胎面中間」鼓起,所以胎面中間的磨損會比胎面的左右兩邊嚴重。

 

 

胎壓過低所造成的危險:

1. 會造成胎璧彎曲,並減少輪胎接地面,因而降低車輛入彎時的轉向精準度。
2.行進阻力變大,對於引擎產生負荷,因此耗油量增加5%。
3.與地面接觸面會偏向外側,會使輪胎表面溫度不平均,使輪胎的耐久性和胎紋壽命變差25%。
4.過低的胎壓,會導致輪胎受到側向力拉扯時,輕易從輪圈上脫落。

無論紅外線感應式或接觸式,都能正確的測量胎溫,而胎溫與胎壓又有成正比的相互關係

 

General guide to底盤調整對操控的影響
調    減少轉向不足 減少轉向過度
前輪胎壓 最大適當胎壓 減少胎壓
後輪胎壓 增加胎壓     減少胎壓
前輪外傾角 更多的負面   更積極的
後輪外傾角 更積極的     更多的負面
前輪束角 Toe Out       Toe In
後輪束角 Toe In        Toe Out
前 彈 簧 軟化         變硬
後 彈 簧 變硬         軟化
重量分佈 重心偏後     重心偏前
前防傾桿 軟一點 硬一點
後防傾桿 硬一點 軟一點

免費訂閱一手車訊電子報 http://carnews.tw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