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未分類
  • 2007 F1 Rd.2 Malaysian Grand Prix 日本廠隊面臨瓶頸

未分類

2007 F1 Rd.2 Malaysian Grand Prix 日本廠隊面臨瓶頸

2007.05.01  作者:車訊網  

  • 0
  • 分享

本站頒獎台上的車手和上一站完全相同(僅是排列不同)、甚至得分車手的差別也不大,為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平衡報導」,這回的主題放在轉播中另一個曝光率很高的競爭集團:Toyota和Honda,看看這對同胞是如何「難兄難弟」……
 
上個世紀末F1再度刮起民族主義廠隊風之後,Toyota成為新世紀的首支完全日本廠隊, Honda則在收購BAR車隊之後、重現了自己睽違38年的F1完全廠隊;Toyota在前年曾經多次攻上頒獎台,年底獲得車隊錦標第四名,Honda則在去年以完全廠隊復出的首季即拿下一勝…但今年賽季看了兩站,你不禁要問:他們到底在幹嘛?
 
目前這兩家日本廠商各有兩支相關車隊,分別是Honda廠隊與扶植建立的Super Aguri、還有Toyota廠隊與供應引擎的Williams,我們先來看看兩組數字:
 
2007年澳洲大獎賽
本隊∕客隊  排位最高位 賽中最高位 完賽最高位 最快單圈
Honda廠隊   第14名     第11位     第11名     1分28秒098
Super Aguri 第10名     第9位      第12名     1分28秒487
Toyota廠隊  第8名      第6位      第8名      1分27秒796
Williams    第12名     第6位      第7名      1分26秒721
2007年馬來西亞大獎賽
本隊∕客隊  排位最高位 賽中最高位 完賽最高位 最快單圈
Honda廠隊   第15名     第11位     第11名     1分38秒566
Super Aguri 第14名     第12位     第13名     1分38秒496
Toyota廠隊  第8名      第7位      第7名      1分38秒016
Williams    第6名      第5位      第9名      1分37秒704
不要拿Honda和Toyota兩個陣營去比,而是要拿他們各自的廠隊及客隊來比,甚至說:先不要拿他們和其他車隊去比,而是拿他們和使用同廠引擎的車隊來比,結果似乎顛覆了原本「廠隊即一軍,客隊即二軍」的觀念。在本站(馬來西亞),Honda和Toyota不僅大部分時間都在同一集團、也和Super Aguri以及Toro Rosso(前Minardi)這些車隊在同一集團,甚至Williams的N.Rosberg縮缸前還遠遠跑在他們前面!
 
Honda和Toyota這兩支廠隊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相當類似:日系大型企業的影響,令他們的行政體系僵化、反應遲緩,機動力遠遠比不上F1那些一開始就以賽車為業的元老領隊們,甚至許多決策得聽命於半個地球遠的總公司董事會、而不是第一線的現場指揮官;至於技術層面,龐大僵化的組織很難吸引到F1業界那些才氣縱橫的工程大師,因此陷入了和稀泥的醬缸景況;而在靈魂人物的車手方面,他們的陣容也顯老態,比賽時的保守程度甚至不輸董事會大老。
 
除非出現神蹟(或神風),今年的日本廠隊仍然是F1冠軍爭戰的局外人,但日本原廠的信譽、信念,能讓他們這樣撐多久、爛多久?端看他們何時可以根本改造,不然就是何時可以認清事實了。
 

六○年代的Honda可以說是藉著賽車而成為「世界的本田」,論引擎工程技術,Honda在八○年代的F1仍是頂尖角色,難道如今龐大的車隊體系太顯沉重了?
 

Toyota提供引擎給實績與傳統都高於自身的Williams車隊,一方面想檢驗自家廠隊究竟績效如何,一方面卻也面臨「一翻兩瞪眼」的血淋淋風險…你看,被超車了吧……
 

R.Schumacher在Toyota坐領2300萬美元年薪,表現卻完全尸位素餐、占著茅坑不拉屎,休說扛起他老哥的傳承,現在甚至已屆「若不大幅減薪就走人」的危機。

 
吉隆坡‧雪邦:5.543公里×56圈=310.408公里
 
 
2007年F1馬來西亞大獎賽成績
名次 車 手         所屬車隊    圈數 完賽狀況          休停
1    F.Alonso      McLaren     56   1小時32分14秒930  2次
2    L.Hamilton    McLaren     56   1小時32分32秒487  2次
3    K.Raikkonen   Ferrari     56   1小時32分33秒269  2次
4    N.Heidfeld    BMW Sauber  56   1小時32分48秒707  2次
5    F.Massa       Ferrari     56   1小時32分51秒635  2次
6    G.Fisichella  Renault     56   1小時33分20秒568  2次
7    J.Trulli      Toyota      56   1小時33分25秒062  2次
8    H.Kovalainen  Renault     56   1小時33分26秒945  2次
9    A.Wurz        Williams    56   1小時33分44秒854  2次
10   M.Webber      Red Bull    56   1小時33分48秒486  2次
11   R.Barrichello Honda       55   1小時32分44秒341  2次
12   J.Button      Honda       55   1小時32分45秒062  2次
13   佐藤琢磨      Super Aguri 55   1小時32分53秒736  2次
14   S.Speed       Toro Rosso  55   1小時32分59秒861  2次
15   R.Schumacher  Toyota      55   1小時33分10秒875  2次
16   A.Davidson    Super Aguri 55   1小時33分17秒142  2次
17   V.Liuzzi      Toro Rosso  55   1小時33分18秒862  3次
18   R.Kubica      BMW Sauber  55   1小時33分19秒255  2次
─   N.Rosberg     Williams    42   液壓系統故障      2次
─   D.Coulthard   Red Bull    36   煞車故障          2次
─   C.Albers      Spyker       7   引擎故障          1次
─   A.Sutil       Spyker       0   失控打滑          無
最快單圈:L.Hamilton(McLaren)1分36秒701(第22圈)

 
 
Malaysian G.P.
Technical Analysis
 
4月4日‧周三整備
Ferrari F2007、BMW Sauber F1.07:非固定式底板
在澳洲站所掀起的技術性爭議,就是Ferrari與BMW Sauber在底盤前方採用了「可動式底板」,這種設計以彈簧連接底盤與底板(紅箭頭處),在高速狀態下,彈簧的推力可以將底板壓低、營造更佳的地面效應,而在賽後車檢時又可以通過FIA的最低離地高度限制。依照FIA競賽規則,任何有關空氣動力的套件都必須牢牢固定,因此兩隊的理由聲稱是為了在過彎時提供底板緩衝彈性、以免被凸起的路緣石撞傷;FIA在馬來西亞站修改了底板檢測規定,命令車隊在車檢之前必須拆除彈簧設備,以單純測試底板的彈性幅度是否合格。
 

4月7日‧周六排位賽
Bridgestone:軟胎新標示
由於今年F1的輪胎廠商僅有Bridgestone一家,為了增加變數、提昇精彩程度,FIA規定Bridgestone每站必須提供車隊兩種軟硬程度的輪胎(相對程度依賽場溫度而定)、且車隊兩種輪胎都必須使用;硬胎的抓地力差,但磨耗較低、而且胎壁的形變程度較小,軟胎則否(黃箭頭處),因此硬胎的循跡性也不見得比軟胎差。為了讓觀眾能夠清楚識別賽車現在安裝的是哪種輪胎,本站開始在軟胎的其中一條溝紋中漆上白色,觀眾更容易據此來對照各車的表現。
 

4月8日‧周日決賽
Williams FW29:前鼻翼更新
馬來西亞站兼有長直道以及中低速彎道,令賽車很難在直線速度以及過彎下壓力兩方面取得妥協。為了避免車身側滑、破壞循跡性,Williams採行了高下壓力套件:他們在FW29的鼻翼後端接近中央部位裝上加長型雙層定風板(大紅箭頭處),另外在翼面的幾何方面,他們自去年中國站起用的彎曲小翼也加寬了(小紅箭頭處),以便增加下壓力。

4月9日‧周一整備
McLaren MP4-22:引擎蓋細部
MP4-22的引擎蓋特別窄小,他們於馬來西亞站開始在引擎蓋後部兩側各裝上了一支冰刀狀的小翼(紅箭頭處),它可以切開引擎蓋後端的氣流介面、以降低風阻,同時能夠改善吹向尾翼的氣流品質、提昇下壓力。另外亦可注意到他們的引擎蓋下部線條超低、低到接近懸吊安裝位置的平面高度,這種設計可以減少整個車尾的亂流。
 
 
Malaysian G.P.
News & Causeries
 
 
墊底車隊Spyker質疑競爭對手
 
澳洲站分列完賽車與退賽車的最後一名、馬來西亞站更率先雙雙退賽,由前Jordan、Midland一路易手而來的首支荷蘭車隊Spyker再度開砲、質疑同為下游車隊Toro Rosso、Super Aguri的「共用車身」問題。
 
Toro Rosso去年的STR01賽車已掀爭議、被認為是Red Bull前年賽車RB1的翻版,今年的STR02則更加「囂張」:Red Bull為規避F1「車身設計不可來自現役其他車隊」的禁令,本季竟將空力大師A.Newey所設計的RB3賽車智慧財產權直接登記於外設的空頭公司「紅牛科技」,致使同集團的Red Bull和Toro Rosso大方共用這款「來自F1外部」的車輛設計。
 
Super Aguri則為求速成,遂直接修改Honda去年的RA106賽車、成為該隊今年的SA07賽車,Honda先是說RA106的智慧財產權已經「售予」Super Aguri,然後又說Super Aguri的技術人員多來自Honda(這不是廢話嗎?)、會有類似的設計也不奇怪。總之,兩站過去了,FIA並未對Toro Rosso與Super Aguri的賽車提出技術性糾舉,僅認為這是Spyker的商業糾紛問題。
 
什麼商業糾紛?聽聽Spyker領隊C.Kolles主張國際仲裁的發言:「我們不是要讓他們禁賽,而是只要剝奪兩隊未來在錦標榜上的積分。」何故?因為F1目前只補助年度前10名車隊分紅,而今年看來Spyker會是那第11名!我倒是建議該隊先檢討自己為何搭載Ferrari引擎還跑成墊底……

猛牛出陣:來自「F1車隊外部」設計的Toro Rosso STR02賽車。

Super Aguri車隊由於倉促成軍,因此由去年的SA05/06開始、所使用的都並非自己原創的賽車。
 
 
 
Rd.1~2盤勢解析:銀箭藉新血中興?
 
由這兩站來看,少了M.Schumacher的Ferrari車隊戰力雖沒有明顯衰退,但可以看出車手的表現似乎不穩定:澳洲站F.Massa排位賽就出狀況,馬來西亞站更因為硬超L.Hamilton失敗而自亂陣腳、甚至干擾到K.Raikkonen的配速步調。要從開幕兩站做出任何結論都嫌為時尚早,但或許Ferrari由其表現已可看出組織內部正在產生質變,或許這個影響到愈往後會愈放大。
 
本季才由Michelin輪胎換成Bridgestone的車隊(Renault、McLaren、Honda、BMW Sauber、Red Bull、Toro Rosso)大多陷入苦戰,顯然他們尚未搞定懸吊幾何設定、以配合Bridgestone輪胎的抓地特性與磨耗程度;但其中BMW Sauber和McLaren在冬季測試期間已經取得了這方面相當程度的進展。BMW Sauber今年的目標原本是坐五望四,然觀乎Renault失去F.Alonso之後的「沒落」程度、以及其他中游車隊又苦於技術層面難以突破的環境下,直接「望三」亦大有可為,只要車手R.Kubica不再老是遭遇機械問題。
 
講到擁有蟬連世界冠軍F.Alonso以及超級新星L.Hamilton的McLaren,該隊上一次在賽季序盤遙遙領先(雖然季末還是飲恨)已經要回溯至2003年了:該年Ferrari荒腔走板、Williams耽於內鬥、Renault又尚不成氣候,而他們本季年輕有為的車手陣容,整體積極程度更勝當年的D.Coulthard加K.Raikkonen,說不定年終挑戰F.Alonso三連霸的頭號「黑」馬,會是L.Hamilton?
 

Mercedes-Benz引擎連續使用第二場、又在幾乎為全年最高溫的馬來西亞站,還能大獲全勝,足見可靠性突飛猛進,Ferrari若還抱持開幕站的守成心態,難保不會「愈追愈遠」……
 
2007年F1車手積分榜(Rd.2)
排名 車 手        所屬車隊   積分 
1    F.Alonso     McLaren    18
2    K.Raikkonen  Ferrari    16
3    L.Hamilton   McLaren    14
4    N.Heidfeld   BMW Sauber 10
5    G.Fisichella Renault     7
5    F.Massa      Ferrari     7
7    N.Rosberg    Williams    2
7    J.Trulli     Toyota      2
9    R.Schumacher Toyota      1
9    H.Kovalainen Renault     1
2007年F1車隊積分榜(Rd.2)
排名 車 隊       使用引擎  積分
1    McLaren      Mercedes  32
2    Ferrari      Ferrari   23
3    BMW Sauber   BMW       10
4    Renault      Renault    8
5    Toyota       Toyota     3
6    Williams     Toyota     2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