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McLaren MP4-12C超跑狙擊手

2009.11.21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輕量化碳纖維車體●強勁的3.8升雙渦輪引擎●極速達320km/h以上

Price:約1300~1600萬元(預估)
On sale:2010年第四季
期待度=★★★★★

兩個在F1賽場上纏鬥多年的死對頭,如今隨著McLaren成立量產車部門並發表全新作品MP4-12C,目的當然是不想讓Ferrari在此次法蘭克福車展上發表的全新458 Italia搶去所有目光焦點,加上這兩部車均計畫在明年第四季左右投入市場,由此不難想像接下來將有一場熱鬧又精采的好戲在等著我們。

簡潔的車艙風格
配置跟Porsche Carrera GT有些神似,方向盤上未設置任何控制按鈕,僅設置七速自手排系統的換檔撥片,儀錶板正中央設置一個引擎轉速錶,而左右獨立恆溫空調系統控制開關,則移到左右門內飾板握把上方,整體的設計邏輯跟作風與Ferrari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McLaren量產車處女作

在1998年的3月31日,一輛出自McLaren之後,有著超級流線造型並採取獨特三人座設計的超級跑車,創下量產車有史以來最快的391km/h極速紀錄,且這項成績在維持了近十年才被對手所打破,但實際上此車至今仍保有NA自然進氣引擎量產車的最高極速紀錄。

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猜到了,沒錯!它就是堪稱車壇經典傑作的McLaren F1,也是McLaren集團首度投入量產車市場的處女作。而此次MP4-12C的現身,基本上可視為Enzo Ferrari創立Ferrari的新世代翻版,只是過程沒有當初那麼艱難,而是一個經過長時間精心策劃的謀略。

方向盤只裝設兩個換檔撥片,其他與性能有關的操作選項全放在中央的主控檯面板上

從傳說中的P11計畫到正式公佈的MP4-12C,一切都按照McLaren的既定步驟進行且過程非常低調,但實際上這支成立於1963年的F1車隊在’90年初期展開McLaren F1計畫時,便已經具備成為一家汽車製造廠的條件,除了運用來自多年的F1賽車技術之外,於1999年跟M.Benz合作承接SLR的開發與生產業務,並同意Daimler集團入股McLaren集團40%的股份後,砸下重資闢建McLaren Technology Center生產線的McLaren Automotive已朝獨立車廠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車尾配備可提升氣流減速效能的主動式擋風板,此裝置以鋁合金材質製作,重量只有8公斤

以碳纖維技術做後盾

跟過去的McLaren F1相較起來,這次McLaren Automotive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策略與觀點,不再是低產量、手工組裝且售價高昂的稀世超跑,而是量產跑車市場中的一款制式作品,這可從MP4-12C的產品特點與價格策略看出端倪。

目前公佈的這輛MP4-12C雖然仍被定位為原型車,但整體造型、主要機械架構與動力規格已大致底定。在造型設計方面,為了讓這部新車能符合消費主流與市場需求,McLaren特別找來過去曾任職Ferrari與Fiat集團設計總監的Frank Stephenson擔綱規劃,憑藉這位設計師在過去所累積的豐富經驗讓MP4-12C擁有符合主流商品的所有要件。

即便原廠尚未公佈MP4-12C的詳細規格數據,但從車身比例與輪廓仍可看出與F430、458 Italia及Gallardo LP560-4非常接近,且為了讓產品的視覺印象跟McLaren產生連結,上掀的鷗翼車門還有車尾架構均散發McLaren F1的影子之外,車體並使用輕量化的碳纖維材質製作,動力則來自一具可輸出600匹最大馬力的全新3.8升V8雙渦輪引擎。

曾擔任Ferrari與Fiat集團設計總監的Frank Stephenson(左)負責MP4-12C的造型設計工作,右為品牌經理Antony Sheriff。

這部MP4-12C的車體主結構就如同過去的McLaren F1,以長期參與F1賽事所累積的經驗與技術為後盾,使用可兼具輕量化與高剛性的碳纖維材質製作,單體重量僅80公斤,光憑這一點就可看出其科技層面高過於使用鋁合金管狀車架的同級對手。實際上這部MP4-12C的名稱與碳纖維技術有著密切關聯,MP4是McLaren F1車隊自1981年開始採用碳纖維車體技術後的賽車代號,而12則意謂其具備可媲美V12引擎的強大性能,C就是Carbon碳纖維的縮寫。

將視線轉到車內,簡潔的風格與配置跟Porsche Carrera GT有些神似,方向盤上並未設置任何控制開關或按鈕,僅設置七速自手排系統的換檔撥片,傳統的排檔桿則由液晶螢幕下方的一個小型旋鈕所取代,儀錶板更簡單到只在正中央設置一個引擎轉速錶,其他資訊均由兩側的多功能螢幕所提供,不過較特殊的設計就是左右獨立的恆溫空調系統控制開關已分別移到左右門內飾板握把上方,整體的設計邏輯跟作風與Ferrari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專為MP4-12C量身打造的這具M838T為排氣量3.8升的V8雙渦輪增壓引擎,採用乾式油底殼與SSG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量身打造的雙渦輪動力

動力是決定一部超跑能否獲得成功的重要關鍵,MP4-12C在這方面並未如過去大家所猜測會使用AMG製作的V8引擎,而是配備一具自行開發的全新3.8升V8雙渦輪引擎,代號為M838T並採中置後驅的機械設定。在8500rpm的高轉速可爆發600匹的最大馬力,峰值扭力亦有61.2kgm的表現,且在2000rpm的低轉速便可供應80%的扭力。

為符合均衡配重與低重心的要求,引擎本身採用乾式油底殼並搭配特殊的傳動軸架構,變速箱則是專為MP4-12C所設計的SSG(Seamless Shift Gearbox)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透過方向盤上的換檔撥片而提供與F1賽車相同的駕馭環境。在性能表現方面,目前透露的數據為0~100km/h加速在3.5秒以內,最高極速達到320km/h以上,與Ferrari最新的458 Italia在伯仲之間。

懸吊結構為雙A臂並使用鋁合金材質製成,後傳動軸亦針對引擎的低重心架構而採用特殊設計。

懸吊系統方面仍使用前後雙A臂架構,並提供電子控制的動態行車控制系統,在液晶螢幕左下策提供Normal、Sport與High Performance共三種模式選項。此外,出現在SLR身上可強化減速效能的主動式尾翼也列入MP4-12C的標配項目中,但碳纖陶瓷煞車系統則列為選配。

接下來大家最關心的就是MP4-12C最快何時能進入市場?據總裁Ron Dennis表示,新車預計會在2011年開始販售,第一年的產量約在1100部左右,其中有1/4會留給英國、1/4分配給美國,其他則分配給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最終目標希望能將年產量逐步提升至4000部,售價預計會落在美金20~29萬元之間。葉錦祥

主車體與F1賽車相同使用碳纖維材質製作,單體重量僅80公斤,同時兼具高剛性與輕量化特點

MP4-12C的名稱與碳纖維技術有著密切關聯,MP4是McLaren F1車隊自1981年開始採用碳纖維車體技術後的賽車代號,而12則意謂其具備可媲美V12引擎的強大性能,C就是Carbon碳纖維的縮寫。

上掀的鷗翼車門與車尾架構均散發McLaren F1,車體並使用輕量化的碳纖維材質製作,動力則來自一具可輸出600匹最大馬力的全新3.8升V8雙渦輪引擎

MP4-12C前身McLaren F1
在’90年代初期,也就是McLaren F1車隊戰績最輝煌的時代,他們興起了製作限量超跑的念頭,在知名F1賽車設計師Gordon Murray的策劃下,McLaren F1在1993年正式發表。這部車採用結構與F1相同的中製引擎後輪驅動與特殊的中央駕駛座設計之外,更成為第一款使用碳纖維材質車架的量產跑車,動力方面使用BMW特別量身打造的6.1升V12引擎,可輸出627匹最大馬力,結合僅1140公斤的車身總重與優異的空氣力學設計,在1998年3月31日創下391km/h的量產車最快極速紀錄

McLaren Technology Center
成立於1963年的McLaren F1車隊,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後已從賽車隊演變為一個擁有多家科技公司的事業體,在1998年成立McLaren Automotive汽車部門後的第一項作品就是McLaren F1,接下來在1999年與賽車夥伴M.Benz合作展開SLR跑車的研發與生產計畫,McLaren為此斥鉅資打造最新的高科技生產線McLaren Technology Center,自2003年開始負責SLR的組裝工作,這項合作計畫在2009年最後一輛限量版SLR Stirling Moss下線後宣告終止,接下來的任務當然就是打造MP4-12C

引擎供應商:Cosworth & Mahle
這部MP4-12C雖然會在自家的生產線進行組裝,但McLaren從未有設計或生產引擎的經驗,實際上這具M838T引擎乃由McLaren與英國賽車引擎供應商Cosworth所共同研發,跟引擎有關的零組件生產與組裝工作則交由德國供應商Mahle執行,最後才將完工的引擎送回位於英國Woking的McLaren Technology Center裝進MP4-12C的引擎室中。Aston Martin的V12引擎也同樣由Mahle負責生產

McLaren MP4-12C
車型名稱 MP4-12C
引擎型式 V8 DOHC 32V Turbo
排氣量 3793c.c.
最大馬力 600hp/8500rpm
最大扭力 61.2kgm/22005500rpm
懸吊系統 前後雙A臂
輪圈規格 前19吋、後20吋
驅動方式 MR
變速系統 七速自手排
煞車系統 四輪煞車
0~100km/h 3.4秒以內
極速 320km/h以上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