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Harley-Davidson不倒的鐵騎

2014.02.06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除了美國,哈雷文化最根深柢固的國家便是日本。哈雷在日本的歷史,可追溯至1912年(民國元年,亦即日本大正元年)。這時的哈雷,並不是作為民用摩托車登陸日本。由於日本陸軍需要高機動力的軍用摩托車,因而在這年引進附有邊車的哈雷作為偵查之用。之後,部份政府機關也採購哈雷作為公務車使用。哈雷就這樣揭開了在日本的序幕。

在1914年,哈雷車主可以買到邊車版的車款。當時,F-head單缸和雙缸引擎車款皆有配備離合器和煞車踏板。這種車輛是日本當時最需求的軍用車。

哈雷在日本的發展
1922年,日本第一間哈雷代理商正式開業。進入昭和時代後,日本政府推動摩托車國產化,並對進口車課以重稅。因此,日本哈雷代理商三共便向哈雷原廠請求在日本現地生產。由於世界經濟大恐慌,哈雷原廠同意了這項要求,唯一條件是日本生產的哈雷不能向海外輸出。於是,日本從1933年開始,生產1200c.c.與750c.c.的哈雷摩托車。1935年,日本哈雷改名為「三共內燃機」,並為旗下產品建立新品牌名稱「陸王」。

日本在1935年第一部生產的1200c.c.車型VL,以Harley-Davidson為品牌並命名為「Rikuo」(Road King,即陸王)。

雖然承襲原廠技術和設備,但陸王的品質卻無法與哈雷原廠相提並論,加上戰爭的影響,製造材料的取得日益困難。到了1945年,陸王不得不停產。戰後,大型摩托車的需求驟減,陸王內燃機在1949年宣告破產。此後,陸王內燃機由昭和飛行機工業收編,另成立了「陸王摩托車」。戰後,英、德開發的中、小型摩托車開始流行,到了1950年代,日本摩托車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陸王摩托車由於經營體系脆弱,在1959年再次破產,陸王品牌就此劃下句點。其後的1989年,哈雷在日本正式開設分公司,直至今日。

在美國哈雷Alfred Rich Child(右一)的奔走下,終於在’30年代中期將器材設備與人員運到日本,以生產HD VL車款。

經營危機與重生
1930年代,美國面臨空前的經濟大恐慌。撐過這波黑暗蕭條期的美國機車廠,只有Harley-Davidson與Hendee(Indian摩托車的前身)兩家公司。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上百名哈雷騎士湧入加州某小鎮,搗毀鎮上的餐廳與酒吧,對哈雷形象造成負面影響,使哈雷公司不得不出面加以澄清。1953年,哈雷的對手、Indian機車的前身──Hendee公司倒閉,此後46年間,Harley-Davidson成為美國唯一的摩托車製造商。

戰後的軍人騎著哈雷歡欣地遊行,但他們不知道除了哈雷,這個社會已不再對他們友善。

面對眾多外國摩托車廠競爭,哈雷首先在1965年讓公司上市,並在三年內售出超過1,300萬美金的股份。然而,公司營運仍未好轉,哈雷於是在1969年將公司售給美國機械鑄造公司(American Machine and Foundry,簡稱AMF)。AMF將旗下哈雷摩托車全部加上AMF的Logo,且組裝線從密爾瓦基轉至賓州的約克郡,此舉讓許多哈雷粉絲感到失望。此外,日本摩托車攻勢猛烈,使得哈雷的市佔率不斷下滑,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50年代的退伍軍人穿著類似飛行夾克的車隊服,騎著哈雷反抗社會的不公。這個時期的哈雷騎士惡名昭彰,但他們認為這才是真的哈雷。

1981年,哈雷高階主管Vaughn Beals和其他12名高層聯合收購了哈雷,自此哈雷脫離AMF旗下,重新成為一間獨立公司。哈雷在重組後進行精簡人事、降低營運成本,並在1983年成立了哈雷車主俱樂部。此舉有效凝聚了哈雷車主們的向心力,並提昇了品牌價值。此外,股票市場的活絡,讓哈雷在1986年讓公司轉虧為盈,並在7月進行脫離AMF後的首次上市。至此,哈雷終於成功走出經營危機。

1981年的2月26日,13名哈雷高層主管從AMF手中成功買回哈雷摩托車公司。

1987年5月,哈雷前總裁Vaughn Beals與美國前總統雷根會面,慶祝哈雷成功向美國政府提出對外國機車抬昇進口關稅。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