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未分類
  • 神話崩壞? Tesla將如何面對當前營運危機?(上集、共兩集)

未分類

神話崩壞? Tesla將如何面對當前營運危機?(上集、共兩集)

2018.05.25  作者:許鴻德  

  • 0
  • 分享

不論你抱持什麼觀點,誕生僅14年就已成為美國價值最高的汽車品牌Tesla絕對是汽車產業近幾年最受矚目的焦點;然而日前傳出若無新資金補充、Tesla的帳上現金僅能維持到今年年底……Tesla是否會破產?所謂「Tesla終究是一場泡沫」究竟是真是假?什麼又是壓垮Tesla的最後一根稻草?在Elon Musk賭上個人創業生涯的關鍵一刻,我們要更深入剖析這個以「悲情歐洲發明家」為名的品牌。

 分析指出,Tesla追求生產流程過度自動化是Model 3量產問題的罪魁禍首;過往Elon Musk堅持的創新和競爭優勢──在加州Fremont幾乎以完全自動化生產(連清潔都是工業型掃地機器人)的組裝線──正是該廠無法迅速擴張的原因。
 
Elon Musk一直用養豬(在最有價值的時候果斷出售)的思維創辦企業,Tesla對他而言也不是非賣品:早在2013年他就洽談過整體出售給Google,之後因股價回升而談判破裂。若成功出售Tesla,Elon Musk可將大把的現金投入Space X火箭、超級高鐵、電動垂直起降噴射機等新計畫。
 Nikola Tesla實質上參與並推動了轟轟烈烈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力至今仍然存在),包括Elon Musk將其作為自己偶像,另一方面因他與自己一樣都特別的固執、從來不屈服於權威,也間接成為品牌名稱由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02年開始到2012年這十年期間,Elon Musk先後成功創立了三家準上市公司,更被稱作「真實世界的鋼鐵人」,然而最近該廠的資金危機再次將他推到風口浪間。
 
如果你不是理工科的學生,Tesla的名字對你來說,更多可能是和電動車品牌有所關聯。如果你不是科學歷史的愛好者,你可能不知道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Nikola Tesla(1856~1943年),不但被稱為交流電之父(或AC馬達之父)、也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1956年Tesla成為測量磁場通量密度的國際單位,2006年開始、每年的7月10日訂為「Tesla Day」。Nikola Tesla其實與他同時代的天才發明家Thomas Alva Edison成就相當,在科普書刊中本應齊名,只是由於某些政府和宣傳媒體一貫的偏見,過去很少人聽說過這位發明家,但歷史真相今日已經由不得任何機構和個人來隨意掌控:若讀者在Google搜索這兩個人的名字,可以發現關於他們幾乎一樣多數目的連接(約150萬條目)。英國傳記作家Robert Lomas更在1999年出版的傳記《創造出第二十世紀的人–Nikola Tesla,一個被遺忘了的電學天才》,對他作出了公允的評價。
 
雖然在學術界的成就舉世公認,幸運女神似乎沒有太多眷顧Nikola Tesla:1884年他加入愛迪生機械公司,創辦人Thomas Edison(沒錯、就是那個發明電燈泡的人)承諾他,如果Tesla有本事完成直流發電機的設計製造工作,就給他5萬美元獎金(今日價值超過100萬美元)。為此Tesla拼命工作了將近一年,替愛迪生公司獲取了巨大的利潤和新的專利後Thomas Edison以一句「你不懂得我們美國人的幽默」搪塞。1903年Tesla的無線電發明專利被他人洩漏,導致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於1904年把該專利權判給了義大利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因為Tesla研發的交流電系統直接挑戰Thomas Edison發明的直流電系統、導致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對他的種種詆毀,直流電和交流電之爭成了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企業戰爭之一。最終交流電取代直流電成為供電系統的主流,擁有交流電專利權的Tesla瞬間變得富甲一方,卻因一股財團勢力要脅他
放棄此項專利權並意圖獨佔取利,使得Tesla決定放棄交流電的專利權、以換取永久公開此項專利(但也放棄了因收取權利金而成為億萬富豪的機會)。

Nikola Tesla終身未娶且晚年債務纏身、窮困潦倒,最終於1943年1月7日孤獨地病死在紐約酒店的房間內、終年 87歲。但他對電磁物理學的貢獻尤甚,其發明專利和理論研究促進了現代交流電學、交流電力系統以及多種交流發電機的創造和發展,他實質上參與並推動了轟轟烈烈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力到今天仍然存在)。包括Elon Musk將其作為自己偶像,一方面源於Nikola Tesla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因他與自己一樣都特別的固執、從來不屈服於權威。因此當2003年另一名聯合創始人Martin Eberhard提議給公司取名Tesla Motors後立刻得到支持,該品牌風格化的「T」實際上也是對公司產品的暗示:T型標識代表著電動馬達的橫截面。
 
發展被視為行業經典 如今面臨交車危機
 
時至今日,電動車廠Tesla的發展策略已被中國同業視為金科玉律;Elon Musk認為使電動車成為主流產品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先向狂熱的消費者銷售最昂貴的產品,然後從中獲得資金來研發讓大眾都買得起的產品。例如該廠第一款產品Tesla Roadster電動小跑車、最初售價高達10萬9,000美元的或許嚇倒許多人,但因其可說是第一款外形算得上漂亮的環保車型,從問世開始就深受富裕階級的歡迎(停產前總售出約3000部)。而Model S這款續航里程達400公里以上、售價在6萬至10萬美元、符合現代環保與時尚因素的車型,對於眾多美國富裕階級的買主來說,訂購一部實在不必考慮太多。
不論是最初推出的Roadster、之後推出的Tesla Model S還是平價版本的Model 3都是前述理念的實踐。雖然周遭充滿質疑,Tesla則一步步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多年來該廠努力研發更好的電動汽車(但先前車型普通消費者可能無力負擔),2017年開始交車的Model 3意味著電動車將面對主流市場:Model 3是一款5人座轎車,一次充電續航里程215英里(346公里),從靜止加速到每小時96.5公里只要不到6秒鐘,而不包含補貼的價格(3萬5,000美元)更是瞄準主流消費群。Tesla在2016年3月開始進行Model 3的預購,僅24小時就接到11.5萬張訂單。
 Tesla的發展策略被中國同業視為金科玉律,該廠第一款產品Roadster雖然昂貴、但從問世開始就深受富裕階級的歡迎並成功打造品牌形象。

Model S續航里程達400公里以上、售價在6萬至10萬美元、符合現代環保與時尚因素的車型,對於眾多美國富裕階級的買主來說,訂購一部實在不必考慮太多。

為了Model 3的生產與交付,2017年6月至今Tesla已經燒掉33億美元,若無新資金補充,其帳上現金僅能維持到今年年底。
 
滿手Model 3訂單(目前待交車名單人數已達40萬人)的Tesla雖然2017年銷量僅12萬部、卻已成為美國價值最高的汽車品牌、並成為汽車產業近幾年最受矚目的焦點,其市值先後超越Ford、GM及BMW集團,目前僅次於Toyota、VW、Daimler集團,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品牌。如果你在2010年Tesla股票上市第一天就買入並堅定持有至今,短短6年多Elon Musk已經替你帶來了將近10倍的回報!

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是,就是Model 3這款Elon Musk寄望最大的車型,卻引爆了這個年輕車廠的最大生產危機!為了滿足大量等待交車的客戶,該廠過去12個月就燒掉了30億美元擴充產能;即便如此,2017年正式交車後,第三季Tesla車廠仍只生產了260部Model 3、第四季整季不到3,000部,遠低於Elon Musk前預計的「至9月生產超過1600部車」目標。加計2018年第一季交車的9766部,推估至今已交付的Model 3尚不到3萬部(僅佔待交車人數的8%),導致這款原先定位入門產品的反而比Model S還要稀有(2018年第一季21815部)!

根據公開資料,4月最後一週Model 3電動車產量為2270部,該廠計畫未來兩個月內實現每週生產約5000部Model 3電動車的目標。但生產與交車目標一拖再拖也不是一兩天的事,為了將產能提昇到更高水準,第二季曾暫停生產約10天、把各種生產的瓶頸問題解決掉。最新版的生產目標是截至今年6月底達到週產5000部,也已遠低於先前定下2018年底週產10000部的目標。究竟能否順利完成?現在也沒有人敢打包票。唯一可以確定的是Model 3正式進入台灣市場的時間將延後:台灣民眾可先用3萬3,000元新台幣預定Model 3,屆時將搭配上北、中、南共 5 座超級充電站;時程則因Tesla排定美國加州下訂的車主優先交車,考量到目前全球待交車數量及生產速度,預估台灣市場Model 3的定價最快恐怕也得等到第三季末或第四季才公佈,預購新車的交付時間預估為2018年年中或更晚,
 Model 3這款Elon Musk寄望最大的車型,卻引爆了這個年輕車廠的最大生產危機;為了將產能提昇到更高水準,第二季曾暫停生產約10天、把各種生產的瓶頸問題解決掉。
 
對自動化的堅持導致生產障礙
 
產業研究人員指出,Model 3無法按時交車的最大主因是電池性能規格及過於自動化生產等問題,伯恩斯坦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汽車分析師指出,Tesla追求生產流程過度自動化是Model 3量產問題的罪魁禍首,過往Elon Musk堅持的創新和競爭優勢──在加州Fremont幾乎以完全自動化生產(連工廠清潔都是工業型掃地機器人)的組裝線──正是該廠無法迅速擴張的原因。這些生產機器人並不能很快地把Tesla寄予厚望的Model 3即時量產完成,而且整個自動化過程過於宏大、冒險和複雜無比。

針對前述質疑,Elon Musk也承認其真實性,他在回應《華爾街日報》記者時提道:「Tesla的生產過度自動化是個錯誤。確切地說是我的錯誤,生產過程中人類的價值被低估了。」他承認Model 3提高自動化生產程度導致了重大延誤,但表示任何新的製造流程都會面臨挑戰,而Tesla也不例外。與其他產業(如半導體生產)相比,過往汽車產業的生產流程依賴組裝工人手動生產的比重更大(也加大了生產瑕疵的可能性),

Tesla工程師評估基於每一個可測量的指標,Model 3是該廠生產過的最高品質車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動化生產流程,不過Elon Musk仍認為「機器人製造車型」對車廠的長期成功非常重要、並依然押注自動化生產,他相信未來工程團隊將讓製造過程中的每個步驟變得更具創造潛力,為品質、成本、效率和員工安全帶來巨大優勢。
 追求生產流程過度自動化是Model 3量產問題的罪魁禍首,研究指出過往Elon Musk堅持幾乎完全自動化生產的組裝線,正是該廠無法迅速擴張的原因。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