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日式方塊酥 Nissan Cube

2014.10.06  作者:OPTION  

  • 0
  • 分享

文/蘇祺文 圖/顧宗濤
提供/明鴻車業

總代理放棄引進 美規車型動力飽滿
對日本車稍有研究的車迷一定都認識Cube,特殊的四方型的外觀及短小的軸距都相當適合擁擠的台灣都會使用,其實在好幾年前台北車展中Nissan就似乎有意引進左駕版的Cube,頓時許多車迷似乎都認為「她」終於要引進了,不過到最後依舊是無疾而終,究竟是因為引進的價格太高?或是另有打算?但大家都知道,這次Nissan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不過沒關係,Cube想領正牌已經不是夢想…

生產時間:2008年
車輛代號:Z12、NZ12型
動力規格:1.5L 109hp/1.8L 126hp(美規)
變速機構:CVT
車身重量:1170-1270kg

 

生產時間:1998-2002年
車輛代號:Z10型
動力規格:1.3L 82hp//1.3L 85hp/1.3L 101hp
變速機構:4AT/N-CVT/Hyper-CVY
車身重量:960-1120kg

 

 

生產時間:2002-2008年
車輛代號:Z11型
動力規格:1.4L 98hp/1.4L 97hp(AWD)/1.5L 109hp
變速機構:4AT/CVT
車身重量:1060-1150kg

MR18DE+CVT 輕快的加速體感
內容=為了符合日本當地民俗的用車需求,Cube初代目(Z10)在1998年推出,窄高的設計營造出寬廣的室內空間,頓時成為了媽媽接送小孩上下課及買菜的絕佳代步車,不過一代目(Z10)的造型上並沒有甚麼特色,加上如果真的要夠,K-Car不是更好的選擇嗎?因此當時的銷售量並沒有特別出色。直到2002年二代目(Z11)大改款後,四方型的線條下卻又保有著年輕的韻味,頓時成為了改裝廠及年輕人「潮」的表現!這次由明鴻車業阿國所引進的Cube,為最新款的美規三代目。基本上車輛的長x寬x高及底盤配置都與日規車型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美規版本採用更強而有力,與Nissan Grand Livina相同的MR18DE 1.8升引擎本體,126hp的最大動力,及17.7kgm的峰值扭力,搭配上專用的CVT無段變速系統,且車身重量較輕的因素,整體加速感其實還算相當充沛。

 

相較於日本悠閒的用車環境,雖然Minivan車型相當適合都會使用,不過如果是與日規相同的1.5升本體,踏下油門想要超車可能都會感到絕望。這具MR18DE 1.8升引擎,126hp/17.7kgm的最大輸出,搭配上CVT及不算重的車身,雖然沒有實際加速成績,不過以踏下油門的反應來看,0-100km/h加速粗估約可做出10秒內成績。

另外這輛灰色Cube內裝的恆溫空調,其實是相當少見的頂級車型才有。車主則是接手後將外觀塗裝噴上更具時尚風格的深鐵灰色,並且換上四支Apollo避震器將車高向下降低,輪下部分則是選擇上許多日系車主最愛的雙片式Work S1 17吋鋁圈,最後車頂上方再利用Yakima車頂架做完美的結合,而Cube獨特的左、右C柱不對稱設計及完美的配件結合,讓這輛車就算沒有誇張的Camber,鐵灰的Cube也絕對是路人目光的焦點。打開車門上車、關門,筆者第一個感覺就是被那紮實的聲音給嚇到,如果硬要跟歐系車比似乎更較E46還要來得紮實,另外不得不佩服日本設計師對於空間運用的概念,坐在駕駛座上完全不會覺得自己身處一輛Minivan內,就連筆者181cm的身高距離天棚也還有至少30公分以上的距離,不熟悉Cube車輛大小的駕駛還會有可能在駕駛SUV的錯覺!

恆溫空調、2DIN大螢幕,這樣舒適的內裝讓筆者一度感到相當有興趣,不過阿國表示恆溫空調是頂級車型才有,而2DIN大螢幕則是車主自行另外安裝,瞬間澆熄筆者滿腔熱血。

一組體面的鋁圈絕對是一輛車的靈魂所在,黑、銀色搭配的Work S1雙片式鋁圈,搭配上橘色塗裝的四活塞卡鉗,讓這輛Cube散發出濃濃的運動風味。

編輯觀點
約10年前筆者剛到日本讀書時最想買的車就是Cube二代目,與三代目相比Z11車型的線條較沒有如此流線,更四四方方的造型搭配上那猶如頭盔護齒般的水箱護罩,Low Down後搭配上深唇的鋁圈硬是比三代目來得更加像個漢子,而且底盤跟K11 March完全相同,因此改裝套件也不怕沒有,但!後來礙於在日本買車還需要附有停車位證明及高額的駕訓班學費作罷,看到現在阿國正式引進該車型也讓筆者有了換車的念頭。

Yakima車頂架更是海拉風車主的最愛,不過車主並沒有特別針對傾角去做設定,基本上還是以通勤使用方便為主,不過四方形的車身造型搭配上車頂架的確相當有味道。

Cube因為左掀式的車尾門設計,導致車輛左右兩邊的C柱設計為全不同,這似乎也是無心插柳下的結果,就是有人對這不對稱的美感不能自我。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