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未分類
  • 「賓士安全科技體驗營」,體驗道路安全科技的偉大貢獻

未分類

「賓士安全科技體驗營」,體驗道路安全科技的偉大貢獻

2008.01.21  作者:車訊網  

  • 0
  • 分享

全球車壇創新安全科技領導者 - Mercedes-Benz 掌握著行車安全的羅盤,120 年來精準地引領車壇最具前瞻性的行車安全方向;時至今日,Mercedes-Benz 更實際將一向所遵行的行車安全哲學進一步落實,並展開「安全科技全球巡迴體驗營」活動;Mercedes-Benz 原廠自 2007 年底起,即開始舉辦一系列「2008 賓士安全科技全球巡迴體驗營」活動,台灣則為 2008 年活動首站,藉此,Mercedes-Benz 將帶領台灣車迷們完整體驗該品牌的創新安全科技。
 
 
台灣站的賓士安全科技全球巡迴體驗營,於 2008 年 1 月 9 日至 11 日假彰化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舉辦為期 3 天 6 梯次的活動,每梯次限 24 位名額的小班體驗方式,帶給參加客戶豐富的體驗與收穫;活動中,賓士主動安全科技部門的專家們詳實為大家介紹 Mercedes-Benz 創新安全科技的悠久歷史與策略方針,並預先展示 Mercedes-Benz 在安全科技發展史上的終極目標 ─「零事故」行車安全科技與概念,藉由 Mercedes-Benz 在預先辨視危險、與預防事故領域的研發成果,大家能看見一個嶄新、且極具前瞻性的人性化安全概念,正在逐漸形成之中。
 
 
除了詳盡的影片與專業人員解說外,活動中更有專程自德國運抵來台、難得一見的 Mercedes-Benz 安全相關展示物品,例如 C-Class 的安全車體、S-Class 的撞擊測試車體、氣囊組件、安全科技配件與材質、主動式頭枕 ( NeckPro )、及智慧型頭燈系統等,參加者還可親身體驗多項先進安全科技,包括緊急煞車輔助系統 ( BAS 及 BAS PLUS )、主動安全防護系統 ( PRE-SAFE )、主動安全防護煞車系統 ( PRE-SAFE Brake ) 、駕駛盲點輔助系統 ( Blindspot Assist )、與定速安全車距裝置 ( DISTRONIC PLUS ) 等。
 
 
 
 
Mercedes-Benz 的創新安全科技如潰縮區域、防鎖死煞車系統 ( ABS )、氣囊、電子操控系統 ( ESP )、車窗氣簾、主動安全防護系統 ( PRE-SAFE )、以及緊急煞車輔助系統 ( Brake Assist ) 等等汽車安全科技的發明,皆源自於該品牌長達 70 年專注於安全科技領域的研發與測試,這些科技不僅協助車主們防範事故的發生,更降低車輛撞擊時乘員受創的程度,讓 Mercedes-Benz 品牌的百年輝煌歷史、與汽車安全發展史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時至今日,位於德國斯圖加特 ( Stuttgart ) 的 Mercedes-Benz 車廠,已演化出一個創新、並極具前瞻性的安全概念;Mercedes-Benz 轎車安全及測試研發部門副總裁 Ulrich Mellinghoff 表示:「過去我們在乘員安全防護領域有著非常豐碩的成果,現在我們則將研發焦點投注於預先辨識、及防範事故發生的安全科技領域上」。
 
 
汽車安全之父 ─ Dr. Béla Barényi 開啟汽車安全科技新紀元
 
 
Mercedes-Benz 位於辛德芬根 ( Sindelfingen ) 的製造廠,可說是全球乘用車安全科技發展的搖籃;早在 1939 年,汽車安全之父 Dr. Béla Barényi,即在此首創許多革新的發明,而 Mercedes-Benz 也自此展開實驗性的汽車安全防護配備測試計劃,藉由事故研究、撞擊測試、與先進的測量方法,讓 Mercedes-Benz 工程人員在安全設計上不僅承襲了 Dr. Béla Barényi 的撞擊緩衝區域理論,並持續地多元化改進並推廣,以全面運用在 Mercedes-Benz 乘用車上,充分地預防事故的發生。
 
 
「未來,Mercedes-Benz 仍將根據真實生活中交通事故的統計資料為基礎,並結合其長年對汽車事故研究的豐富經驗,持續致力於汽車安全科技的發展。」Ulrich Mellinghoff 說道;至於其他被關注的新議題,則是如何發展出有效的駕駛輔助系統,以預防駕駛人因專注力降低、失速、甚至是偏離車道而導致的意外發生,而這些狀況也通常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因;Mercedes-Benz 將透過結合主動與被動安全系統,以實際事故的預先評量與測試,進一步改進車輛的乘員安全防護系統。
 
 
 
 
由 Mercedes-Benz 所發展的多項安全系統,在近年來的確提升了道路安全;例如 ESP 電子操控系統,不僅能降低車輛於動態行駛中打滑的危險,並讓駕駛者能在危急狀態下、更輕易地掌握車輛的操控,而這套系統至今仍以提升行車安全為目標,並持續改良中。
 
 
根據德國最新的事故統計報告顯示,自 ESP 電子操控系統問世後,已與安全帶、氣囊、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等,並列為當今汽車產品最重要的安全配備;而在 Mercedes-Benz 將 ESP 電子操控系統列為全車系標準配備後,相較於全球其他汽車品牌僅有 25% 的乘用車配備此安全科技,Mercedes-Benz 車款發生事故的比例明顯減少 42%。
 
 
另外,Mercedes-Benz 並於 1996 年率先將 BAS 緊急煞車輔助系統導入旗下產品,這套同樣也被証實能有效預防事故的汽車安全科技在列入標配後,也讓 Mercedes-Benz 車款者的追撞事故發生機率減少達 8%;更重要的是,與行人相關的重大交通事故發生比例亦大幅減少 13%。
 
 
以下即為這次活動中的安全科技簡介:
 
 
主動安全防護煞車系統,扮演如同「電子化潰縮區域」的角色
 
 
Mercedes-Benz 以創新工藝科技、投注於交通事故的防範未然;原廠工程小組正努力發展一套可監控車輛四周、並進而對駕駛發出警訊、協助其避開危險的系統,該系統還能在危急時積極介入,主動提供全面性的安全防護。
 
 
隨著 Mercedes-Benz 相繼於 2005 及 2006 年發展出緊急煞車輔助系統 ( BAS PLUS )、與主動安全防護煞車系統 ( PRE-SAFE Brake ) 後,「汽車」駛入了前所未見的新紀元;此兩套系統利用雷達感應器偵測車輛與前方車輛的距離,並藉此判讀與前車即將發生碰撞的可能性;這時,BAS PLUS 不但會先對駕駛發出警訊,並加強煞車力道、以因應距離的逐漸縮短;若碰撞即將發生、而駕駛者仍未適時地作出反應,PRE-SAFE Brake 系統便開始介入,並主動啟動煞車輔助系統,以有效降低撞擊的車速與力道,將偏向物理設計的「車體緩衝區域」被動安全理論,轉換為更主動、積極、與電子化,進而對車內乘員提供有效的安全防護。
 
 
 
 
交叉輔助措施,預先計算事故危險
 
 
影像輔助功能,在未來將更為普遍應用於 Mercedes-Benz 乘用車上;其中,位於前擋風玻璃內的攝影鏡頭,可協助監控車輛前方路況,辨識穿越路口的行人或騎乘腳踏車者,甚至可清楚判別路旁的交通號誌;功能強大的電腦輔助系統,會即時評估影像,並於碰撞發生前警告駕駛人,這項技術乃針對特別容易發生事故的路段所精心設計,尤其是在歐洲,四向交叉路口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比例,佔了所有交通事故的 1/3。
 
 
在歐洲,因車輛不慎偏離車道而發生重大事故的比例約佔六分之一;其中,高達三分之一的事故會導致人員傷亡;有鑑於此,Mercedes-Benz 正研發一套車道偏離警示系統,當車輛不慎偏離車道時,可對駕駛人發出警訊,並協助導正車輛回到正確的車道上;這套系統利用攝影鏡頭偵測車道標線,並同時檢視車輛於車道內的行進狀況是否確實符合駕駛人的正確指令;此外,另一套 Mercedes-Benz 未來的影像輔助功能則可判讀交通號誌,並將影像切換至儀表顯示幕上,進而提醒駕駛人遵守道路規則。
 
 
駕駛專注程度偵測系統
 
 
「駕駛專注程度偵測系統」的研發,讓 Mercedes-Benz 在主動安全與事故預防的觸角延伸至全新的領域;根據各種科學研究報告指出,所有重大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當中,大約有 10 ~ 20% 可歸咎於疲勞駕駛;Mercedes-Benz 安全部門工程小組因此積極開發可辨識駕駛者精神狀態、並於危險即將發生前發出警訊的輔助系統,辨視駕駛人疲勞的前兆、預防交通事故發生。
 
 
 
 
無線電系統,建立車與車之間的溝通網路
 
 
Mercedes-Benz 為加強道路安全、甚至在未來可透過車與車之間的通訊系統,達到行車零事故的目標;事實上,目前德國正在進行該方面的主要測試活動,利用 WLAN (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無線區域網路技術,即時發出警告,以預防事故的發生;此外,該無線通訊系統還可被利用在警告駕駛者濃霧、薄冰、彎道、或交叉路口等的危險狀況上。
 
 
讓客戶真實體驗,成為未來推廣汽車安全的助力
 
 
引領汽車歷史、締造安全未來,一直是 Mercedes-Benz 在安全科技領域上責無旁貸的使命,這也是 Mercedes-Benz 之所以成為安全科技領導品牌的主因;而舉辦「賓士安全科技全球巡迴體驗營」的原意,即為透過客戶對汽車安全科技的實際體驗,讓汽車安全的重要性更廣為人知;透過上述各項創新與研究,Mercedes-Benz 仍將持續實踐其長年對改進道路安全的承諾;如此的安全哲學,乃是基於最初由汽車安全之父 Dr. Béla Barényi 所提出的理論 ─「以重要的貢獻,協助改善駕駛道路安全;以各種創新與革命性的發明,營造「零事故」駕駛的境界」。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