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大家都要Mercedes? 三叉星廠徽 擴大F1市佔率

2009.11.27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F1規定每家車廠最多提供兩支車隊引擎,但是Mercedes今年卻供應了三支車隊!你以為夠多了?恐怕還不夠……

文/王以平 圖/ McLaren、BrawnGP、Force India

在1990年代後期,Mercedes剛開始和McLaren合作、重現「銀箭車隊」的時候,這家引擎速度夠快──常常讓他們的車手跑在首位,但是「壽終正寢」的速度也很快──常常領先到只差臨門一腳的當口冒出濃濃白煙,十年以來,McLaren-Mercedes儘管也常常都是爭冠隊伍,但是他們引擎的特性始終沒有太大改變:Mercedes從來都不慢,但是可靠性從來都不穩。

Mercedes是McLaren最大股東(40%),McLaren也是目前Mercedes唯一無償供應引擎的廠隊,但隨著用戶的增加,該隊的壓力或許也大了?

精益求精 既快且穩

但在2006年過了以後(M.Hakkinen和K.Raikkonen兩名芬蘭車手先後離開以後),Mercedes引擎不一樣了:原本的速度沒有退步,可靠性更大幅精進,比賽故障率低。今年由原本僅供應McLaren一隊而增加到包括Brawn及Force India共三隊,生產壓力大幅增加,但是產品卻仍然夠快──比利時站Force India的G.Fisichella竟能整場與Ferrari的K.Raikkonen爭先──也仍然耐操──同一站Brawn的R.Barrichello在比賽終盤噴出白煙、卻仍然以得分名次跑完比賽。

Brawn在新車出爐之後才決定搭載Mercedes引擎,卻完全沒有設計上的不相容。當初Mercedes還要Brawn提出確保能在中游以上成績的企畫、以免損失廠方顏面,現在應該滿意了

到了義大利站,使用Mercedes引擎的六輛賽車全部擠入排位賽前七名,這已經不能解釋為巧合了──事實上,今年到了下半季,Mercedes引擎的優勢愈來愈明顯,不需要調閱數據、用肉眼都看得出來他們的馬力比別人大。雖然FIA早已凍結引擎發展,但是去年Ferrari與Mercedes等製造商以提高耐用度為由、對引擎零件進行改進,結果使得Renault的馬力差了他們30匹(看來,儘管Renault領隊會作弊,但車廠部門仍是乖乖守法的),年終FIA特許Renault於季後進行開缸、彌補落差。

今年跑了半年之後,Mercedes的馬力又比人家大了,但本季的局面不再相同──由於這次只有他們獨強,因此FIA的決議是Mercedes在季後必須進行調降馬力、以求平等。引擎的馬力輸出通常是犧牲耐用度換來的(例如賽車),反之,耐用度通常是犧牲馬力的妥協結果(例如街車),因此當你要一款既快又穩的引擎調降馬力時,意謂它的耐用度將更加遊刃有餘。

Force India在比利時、義大利這些超高速賽道都能發揮頂級水準的速度,Mercedes引擎的馬力是一項重要因素

大幅擴大產能

雖然Mercedes的F1引擎並非本廠出品,而是由以往外包、後來併購的Ilmor負責研製生產,但今年FIA限定每輛賽車全年使用八具比賽引擎,亦即三支車隊六輛賽車共有48具比賽引擎,對於Ilmor這樣的專業賽車引擎廠來說,仍然嚴重考驗著他們的產能,但如今歸於Mercedes旗下,財務無後顧之憂,等於讓他們有了最強大的後盾。

再者,McLaren、Brawn、Force India三隊原本水準落差極大,甚至可以說是良窳不齊,但在同樣搭載Mercedes引擎之後,大家都一致表現得很快、甚至連原本墊底的Force India都有機會跑贏McLaren和Brawn,這充分證明了一具好的市售(F1業界)量產引擎最重要的賣點:不挑車子!如今的Mercedes引擎便可說是給任何車隊使用的表現都很好,令人不禁想到從前因為搭配性極佳而縱橫F1賽壇達30年之久的Ford DFV引擎。

McLaren(左:領隊M.Whitmarsh)與Force India(右:老闆V.Mallya)擁有五年緊密合作長約,讓Force India除了車身設計之外,內部機械部分幾乎全部比照McLaren

今年接近季末,是各車隊認真思考明年布局的時刻,Mercedes引擎的好搭好用,當然也讓他們「哈」很久了:Williams已宣佈與Toyota提前解約、而Red Bull也苦於Renault頻頻出包,他們均將Mercedes列為來季的第一首選,如果全部成交,明年將有接近一半的F1賽車都搭載三叉星的產品(同時也將迫使FIA讓F1引擎市場完全自由化),儘管各車隊塗裝不同,但這又是一部新的「銀箭傳奇」……

如今「推銷F1引擎」也成了Mercedes賽車副總N.Haug的重要業務之一?由於產品力強,「業績」顯然相當理想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