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毒舌車評:同款不同命?PART2

2008.11.04  作者:文/編輯部  

  • 0
  • 分享

汽車市場普遍存在一個現象,系出同源的車卻有著兩極化的銷售成績,可能是因為掛上了不同品牌,也可能是因為車廠用上了獨門的暗器強化產品,若是同廠牌同車系的不同車型,雖無關品牌形象,但卻受市場口味、售價策略及配備等級等因素影響,因此有著截然不同的市場表現。

上面整理出來的車,就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譬如C-Class Classic及Avantgarde的支持者就呈五五波,它們的同款不同命是C200K以Classic為主,C280以Avantgarde賣得較多,但總數上則差不多,這得在細分之後才能看出脈絡。而最常發生的狀況就是在底盤開發階段結束後,兩部車就分道揚鑣各玩各的,譬如S80與Mondeo、Cayenne與Q7。至於最哀怨的車款,非Tiida四門莫屬,它只和五門差一截屁股,但是銷售情況卻大大不同,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系出同源的理念在經過市場考驗後,是同款不同命?或是同樣歹命!

這身越野勁裝打扮,如果是在三年前推出,必定能夠引起矚目,與對手互別苗頭。

Ford Escape vs. Mazda Tribute

苦情兄弟檔

首文大
在1990年代SUV車型迅速崛起,承襲以往MPV的大車艙與高頂優點,SUV市場不斷擴大,台灣從九○年代初期的15%市佔率,直到今日超過30%,然而在美國甚至發展超過半數,於Y2K之際達到54%之譜。如此競爭激烈的SUV,在過去十年間,自然形成許多類型與特色車款。

鞍部的排檔設計與素雅的內裝鋪陳,Escape在去年的改款形動中表現優異。

不論是由早期的固定軸懸吊搭配承載式車體結構(即廢除分離式大樑),或者直接援用轎車底盤創造出低成本的新車型。當時的RAV4就是個例子,戰爭爆發的時間正是1995年。此車使用Celica底盤,創造出轎車般的輕巧靈活操駕特色,並且賦予更為都會化的外觀,成功的創造出新級距,都會小型SUV,而自此它也不再訴求越野。緊隨在後的就是Honda與Land Rover合作,本田在隔年1996推出CR-V,LR則因為財務而稍有延宕,但亦尾隨在後於1997年推出Freelander。

Escape的儀錶與Tribute相似度甚高。

分進合擊

變成雙頭蠟燭

當時這類小型都會SUV在北美有著非常大的市場,在歐洲更是受到歡迎,不單是RAV4賣翻天,就連CR-V也連連告捷。這時才回過神的大福特集團,也重視到這個新興市場,於是使用馬自達626的底盤,依樣畫葫蘆的推出Ford Escape,並且於2001年上市,而隸屬大福特集團的Mazda也同步推出孿生車Tribute。自此刻起,來自相同設計的車款,開始走向不同的命運,本是同根生,也不得不相煎。

雖然沒有導入國外的二代車型,但是國產自發的大改款,變動幅度也非常可觀。

在九○年代,福特仍是個強勢品牌,僅管房車系的Mondeo已經開始疲軟,但是搭上SUV熱的順風車,Escape一度以「路是Escape走出來」的訴求,在台灣市場打下一片江山,當時快手快腳將CR-V導入國產的南陽,也一度敗北在Escape手下。但是在體質面,台灣福特的車系有三大來源,一個是德系設計、一個是純正美系、再來自馬自達系統。而國人偏好德系車型,對於美系仍普遍存在著耗油、毛病多的傳訛。這個要命的想法,迫使Escape趕緊推出2.3車型應對,藉由相同的稅金、更大的動力表現來為油耗這件事緩頰。

所主打的日系和風精神,與外觀造型總是能相契合,是Tribute最成功之處。

反觀馬自達系統,原本進口車部份已經打下良好根基,在台灣不論上下階層,都清楚的知道Mazda的車款品質良好,中古車價也不錯。同時馬自達國產化部份,也漸漸開出紅盤,清晰的產品定位,以其和風為訴求,與福特完全切割。但是廠商不說,老百姓可都知道,為何同樣的車款,馬自達總是要貴個三、五萬,儘管廠商在配備部份稍做區隔,但是福特沒有的,sales也會送給你,福特的低價策略,也成為Mazda的包袱。行銷上是這樣說的:我們的車組裝比較細,我們的車毛病也比較少。這些話等同就是中傷福特,宛若兄弟鬩牆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大家庭中。

Mazda Trubite的外觀鈑件與Escape有著相當大幅度的差異。

之後大福特對此車作了最大的改變,將車迷詬病的方向機柱排檔改為轎化的「中空檯鞍部排檔」,同時Mazda部份導入鋼琴烤漆提升內裝質感,Escape也以類金屬等更多樣的材質營造內裝新風格。

但是強勁的對手CR-V與RAV4,都已經進入第三代車型,設計更趨成熟也更為先進,導致市場天平開始傾斜!為何不導入「二代車型」,因為在目前車市規模下導入大改款車型,無疑是雪上加霜,就連裕隆日產都不敢這麼幹!我們認為這對孿生子目前已與Nissan X-trail相同,淪落為「國產SUV二軍」,Mazda受至於規模經濟,有著說不出的苦,Eecape雖然打出低價策略,但也因「廉頗老矣」現實、銷售平平,它們仍是命運共同體,Tribute若沒有Escap幫忙養活生產線,也難以獨撐大局,若沒有Escape撐著,福特產品線將殘缺不齊,兩車堪稱國產車界的「苦情兄弟檔」。

Tribute的鋼琴烤漆內裝,正巧是今年「M.Benz Classic」的內裝主打。

 

兩車的內裝也好、碼錶也罷,相似度非常高,Mazda該如何解釋售價偏高的事實?

 

從最大輸出的展現,到如今消費者在意的油耗,誰沒有料到景氣衰退如此迅速。

Infiniti FX35 vs Nissan Murano

品牌設定大不同

提到Infiniti會讓人想到些什麼?全車系運動化的造型設計、強悍十足的V6引擎以及刻意運動風格的底盤調校,姑且不論Infiniti是刻意包裝,抑或是產品本質就是如此,總之運動化的形象確實深植人心。

 

全新推出的FX車系,具備兩種引擎讓消費者選,其中包括3.5 V6以及5.0 V8兩種不同動力來源,其中3.5 V6引擎乃是VQ35HR引擎,動力輸出相當強勁,而且新車還配上新款的七速手自排變速箱,動力組合上幾乎讓人沒有挑剔的部份。

AVM停車輔助系統這項配備相當神奇,可藉著車身四周的攝影機做出及時鳥瞰圖輔助停車。

姑且不管油耗、停車、稅金這些問題,駕駛FX35是一件非常爽快的娛樂,跑車化調校的底盤確實有其功力,然而它跟Murano之間的共通之處其實並不多,除了相似的車身造型之外,就連3.5升V6引擎都小有不同,FX35車上使用的乃是VQ35HR引擎,動力輸出可比Murano車上的VQ35DE大得多。

車側的散熱口並非裝飾,具有實質效用。

至於在底盤方面兩者之間並非調校不同而已,基本的機械結構乃是完全不同的設計,也難怪駕駛起來的氣氛有相當大的差異。

雖然是FX50才有的配備,但讓我們見識到運動精神深植Infiniti。

對於Infiniti來說,FX35可說是在台灣能見度最高的車款,它的造型與實質表現都相當優異,而且品牌為它創造出相當豐厚的附加價值,包括運動與尊貴兩種不同方面,再加上比起歐系LSUV更具親和力的價錢,不難理解FX在市面上能見度頗高的原因。

神似Coupe車款的車頂線條,營造出動感的視覺效果。

基本架構類似

但Murano設定大異其趣

雖然Murano的體型相近、採用相似的引擎,但是骨子裡與FX35的共通之處並不多,基本上使用的底盤並非想像中的相同平台不同調校下的產品,就連所使用的動力來源都不是相同的產物,雖然同樣是VQ35引擎,但是編號最後的DE與HR則代表著引擎細部機械結構的差異。

 

相對於FX35的濃厚運動風味,Murano的整體表現文雅得多,沒有誇張的21吋輪圈、硬派跑車般的駕駛反應,就連車室內的氣氛也溫馨、家庭得多,而這正是兩者之間罪明顯的區隔—「一文一武」。

大面積的電鍍水箱罩乃是Murano的視覺焦點。

Infiniti FX成功營造出高價精品的氣勢,再輔以運動化的造型與駕駛風味,讓它成為十分具有特色的車款,Murano的各項表現組合則顯得較為平凡,可說是中規中舉的LSUV設定,動力輸出雖然不屬孱弱一輩,但也沒有豪強快感;舒適設定的懸吊系統乃是最為保險安全的手法,整體而言它的的得分不低,但相對少了激情。

內裝部份有些相似的元素,但造型完全不同。

然而Murano所需突破的窘境與東瀛戰神竟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縱然它是進口車、表現也夠稱頭,但始終還是Nissan,一輛與同品牌產品相對昂貴的Nissan,或是一輛比競爭車款相對實惠便宜的Infiniti?真是個吊詭而有趣的問題。

雖然車長較短,但車內空間仍有相當水準。

 

電動尾門乃是一項相當實用的配備,身材嬌小的車主也可輕鬆操作。

M.Benz C200K

Classic vs. Avantgarde五五波

車身放大且造型更具運動感的W204 C-Class,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依水箱護罩設計區分兩種臉孔,標榜跑格的Avantgarde版使用過去M.Benz Coupe車種專用、內含大型廠徽的寬幅百葉式樣;而走舒適風的Classic、Elegance車型則仍為傳統多幅橫柵型搭配引擎蓋上的三星立標。

內附大型廠徽的寬幅百葉式水箱護罩,讓Avantgarde的性能風格油然而生。

M.Benz對C-Class採用的雙型雙格做法,目的自然是給予消費者在單一車型之中,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風格,所以除了W204之外,最近發表的GLK也分有Sports和Off Road Styling Package兩種造型。這樣的模式在販售上目前已獲得車主極大的認同,我們以入門的C200K為例,Classic與Avantgarge兩者的銷量即在伯仲之間,尤其是後者的售價要比前者貴了19萬元(218/199萬元),這同時證明了價格不是問題,客戶喜歡才是重點的銷售磐石!

這是Avantgarde版內裝,主要差別為飾板採用鋁質而展現濃厚運動風味。

C-Class兩種車型除了水箱護罩不同外,Avantgarde版外型差異還包括氣壩外罩為網目型,前/後保桿、霧燈框追加鍍鉻裝飾,加上五幅雙肋17吋鋁圈和225/45寬胎的組合,相較之下無鍍鉻飾條妝點、採七幅式鋁圈匹配205/55/16車胎的Classic車款就顯得內斂許多,兩種買家很容易便能區隔出來。

Avantgarde儀錶板以鋁合金鋪底且外環鍍鉻,同時方向盤屬附聲控的五向鍵設計且可選配撥片。

造型與用料差異

銷售比各佔一半

內裝方面,Classic級距缺少兩顆門下安全燈、前座足部照明與後座中央扶手,同時座椅為Artico人造皮質,飾板亦屬鋼琴烤漆式樣,四幅方向盤快撥鍵則變為雙向架構,相對控制功能也不如Avantgarde版附聲控的五向撥鍵,以上即是同型車Avantgarde級比Classic級貴許多的原因。

Avantgarde採五幅雙肋17吋鋁圈組合225/45寬胎。

另外,Avantgarde版駕駛艙除鋪陳真皮座椅、鋁質飾板外,多功能方向盤也能進行細項的設定,其儀錶板並採鋁合金鋪底輔以鍍鉻外環,整體可說是帶有高度質感的運動風味。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車在實際駕駛風格上並無明顯差異,畢竟它們的動力皆為184hp/25.5kgm,且都搭配五速手自排變速箱,加上機械式可變阻尼減震筒+方向機齒比縮小(14.5:1)為主軸的Agility Control Package成為標配,操控部份僅因胎寬影響在激烈過彎時稍有不同;當然,車胎採225/45/17尺碼的Avantgarde,相對穩定性或極限皆更上一層樓,此舉亦符合該型買家的需求。

即便是Avantgarde仍標配初階的4.9吋螢幕,並僅整合音響、電話等幾項常用功能。

此外,不論是Avantgarde或Classic,其安全配備皆為相同的高標準,除了全面標配同於小改款E-Class的Pre-Safe系統與Neck-Pro主動支撐頭枕外,電子輔助則在既有的整合式ESP循跡控制之餘,還加入首見於W221 S-Class的Adaptive Brake裝置。如此由於具備上坡起步防後滑、急煞時瞬間加大液壓力及在雨天刮除碟盤水分等功能,最佳制動效果與增進日常使用便利性也得以發揮到最高點。

 

最後,W204 C-Class的另一項科技是展現在車艙內,其中控檯上方的活動遮蓋內設有一液晶顯示幕,中央扶手前並配置一顆整合旋扭控制螢幕選項,此設計概念也是來自W221 S-Class。由於國內導入車型(含C63 AMG)統一配用初階的Audio 20系統,因此Avantgarde和Classic的螢幕為小型4.9吋式樣,音響則內建吸入式可讀MP3格式CD,以及附帶Aux-in外接音源功能,儘管旋鈕之於螢幕的設定選項不多,但由於藍芽免持聽筒成為標配,便利性亦讓人感到貼心。結論就是這雙重外型的選擇純粹為「爽度」,同時此配套措施確實成功,相信未來絕對會有愈來愈多的車款仿效才是。

Classic版內裝飾板為鋼琴烤漆,整體有內斂成熟的傳統M.Benz調性。

 

Classic的方向盤快撥鍵屬簡化的雙向架構,儀錶板也是傳統的黑底簡約設計。

 

Classic使用16吋七幅鋁圈匹配205/55車胎。

 

Classic座椅為Artico人造皮質,Avantgarde則晉升為全真皮配置。

Tiida 4D vs 5D

五門的零頭都比四門多

相同的車名、相似的機械結構以及相近的售價,Tiida四門車款與五門車款之間的銷售命運卻大大不同。Tiida四門車款的售價從1.6B到1.8P車款間的售價從49.9~70.5萬元,五門車款的售價則從63.5~70.5萬元,頂級車款的售價相同,但往下則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從售價分布來看,入門級車款應為1.6B四門車,49.5萬元的售價可說是相當平實,再加上近期Tiida以獲得國產環保車獎項為由,推出「Green Tiida」專案,售價分別是四門48.9萬、五門58.9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贏得環保獎的車款是1.6四門車款,但在一般路上Tiida四門車款的能見度似乎沒有Tiida五門車款來得高,「愈貴愈好賣?」其中的原因相當耐人尋味。

看來有些突兀的車尾線條,乃是Tiida四門版外觀上最大的焦點。

Tiida四門車款的造型在前半段與五門車款相同,但在B柱之後就開始出現差異,差別最大的部份在於那一截彷彿像是組織增生般的車尾,對於長輩來說,三廂四門車款看起來就有著較大的安全性,但對於稍有實際用車經驗的人來說,四門房車的行李廂卻不見得比較實用。

中控台造型乃是Nissan的一貫風味,淺色內裝輕易營造出車內的溫馨感受。

對於Tiida四門車款來說,到底有多環保並非決勝關鍵,而是這輛車的造型,如果加上尾廂的車身線條可以更成熟、讓它看來「渾然天成」的話,說不定能換來更多的買家,可惜的是要變更車身外觀造型,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

標準造型如此,Nissan還額外提供空力套件供車主選用。

 

車內空間並無太大差異,但空間運用較缺彈性。

相同稅級不同油耗

經濟小車難承之重

相對於Tiida四門車款的相對少數,Tiida五門車款雖然在路上較為常見,但仍有許多消費者對於車輛有著與原廠完全不同的期待。五門車款對於空間運用較有彈性,雖然車身短了一截,但藉著可分離傾倒、前後滑動的後座椅,Tiida五門車款對於空間運用更具彈性,有自行運載過「大型液晶螢幕」的讀者就知道我們在說甚麼。

 

從售價方面來看,則可發現Tiida五門車款的吊詭之處,五門車款的售價較四門車款價格高出10萬元以上,其中主要的價差來自引擎,四門Tiida可選用入門的1.6升引擎,五門車款則是直接以1.8升引擎起跳,並無其他的動力選擇,而這正是兩者間差價的主要來源。

更大的開啟角度與面積,乃是五門車款的優勢。

前文中提到Tiida五門車款僅有1.8升引擎可供選擇,其實在稅率方面完全沒有影響,根據台灣法規,Tiida 1.6與Tiida 1.8車款所需繳交的牌照稅同為7,120元,但在油耗方面的表現卻有所差異,根據資料指出。Tiida四門的油耗測試數據為13.69km/l、20.30km/l,五門車款的油耗表現則為12.76km/l、18.96km/l,雖然數據落差並不大,對於預算行買家來說,這些油耗差異或許會導致買家棄五門選四門。

黑內裝或許看來較為無趣,但卻容易照顧得多。

但事實上,買家們大多希望買到「1.6升五門車款」,而非妥協選擇「線條怪異」的四門車型,看來這一點點的油耗差距並不能迫使買家轉頭Tiida四門車款的懷抱,只是造型上的差別,就能夠導致這樣的結果,倒是令人意外,完全顛覆了過去「四門比較安全」、「有行李廂比較實用」等購車觀念。

 

潛在買家莫不期待1.6升引擎搭配五門車身能創出更好的經濟性。

從上面列舉的車型看來,其實台灣汽車消費者相當可愛,也相當多元性!由於喜歡「美式風格」,即便年紀較大的Escape依然有人購買。嫌線條難看,寧願多花十萬買「Tiida五門款」也不願屈就載物空間更大、車價更便宜的四門車款!這就是「自由經濟」。本篇點出了各車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提醒開發工程師在設計時,千萬別「背離民意」。

藉著座椅變化,載運大型物品也非難事。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