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Halo 20182018年F1賽季開鑼

2018.04.07  作者:CARNEWS  

  • 0
  • 分享

2008年F1賽季已經開鑼了,但在本篇截稿時還沒有,所以這裡尚無法提供任何開幕站的分析,但可以藉此機會先來探討一下今年車體上最明顯的差異……

看到標題,你會以為本刊都沒人校稿嗎?出身英文系的筆者(鍵盤者)當然不至於連Hello都拼錯(就算不是英文系的也不該拼錯),接著你看到刊頭那張座艙圖又是什麼鬼──這正是F1自2018年起強制配備的座艙防護系統Halo,由於它的位置是圍繞在車手的頭部周邊,彷彿神像或聖像的頭部光輪(halo),故得名。我不知道這項設備會否令車手變神聖,但起碼確定的是會讓他們的生命價值更神聖。

今年是F1史上首度有兩名車手同台競逐第五個世界冠軍,Mercedes的性能讓Hamilton胸有成竹。

去年當F1賽車利用自由練習時間測試Halo的效果(當然不是測試碰撞效果,那是實驗室的事,賽道上實驗的是視覺效果)時,車手一開始也不習慣,而且它的外觀也醜爆了,但以去年的賽車來說,Halo還是額外加裝的東西,而今年的賽車在設計時已將它整合進去、再加上施以車身相應的配色,看起來已經渾然天成得多,但進出仍然不易。當然,大部分人現在還沒有看習慣,Mercedes領隊Toto Wolff甚至說如果手上有電鋸,他會想直接鋸了它!

Ferrari的冬測圈速讓Vettel重燃爭冠信心,意欲終結該隊已延續十年的車手冠軍荒。

嚴重影響賽車設計

2018版本的Halo在視覺上是沒那麼突兀了(至少看不太出來它是另外加裝的東西)、也流線多了,但這幾根圓柱體仍然會嚴重破壞座艙周邊以及上方引擎進氣口的氣流,前者會讓整個後半部車身的氣流順暢度為之改變,後者會減少引擎的進氣量,這些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東西,設計師在修整車身線條以及調整引擎性能時皆須列入考量。FIA准許在Halo上方2公分以內的範圍安裝翼片以減少亂流,因此今年各隊的Halo上都可以看到單層或多層的擾流翼。

Red Bull極可能在季初就加入爭冠行列,Ricciardo能否證明他比車隊力捧的隊友更有資格留任?

被Halo牽一髮動全身的還不只以上所述,Halo本身的材質是在鈦合金內芯之外包覆碳纖維,單體重量約8公斤左右,再加上與車身接合的配件以及接合處補強的措施,全車總重量因此增加約15公斤,這已經明顯提高車身重心,兼且今年規則的車重下限733公斤只比去年多了5公斤,這等於是要車隊自己想辦法去消化餘下的10公斤,錙銖必較的F1賽車已經彷彿扭乾的毛巾,如果零件減不掉那麼多、又不甘心高於車重下限,最後還是得要車手去瘦身。

去年一整季的表現令人側目,Mercedes青訓車手Ocon將繼續在Force India累積自己的聲望與評價。

強大的衝撞防護力

回頭再看看刊頭那張座艙圖展現的車手視線,如果前上方有東西飛過來,車手看得到嗎?你根本不用管有沒有東西飛過來,反正Halo會幫你擋住!真的什麼都擋得住?依照公佈數據,Halo能夠承受15噸的質量衝擊,換算等於一部倫敦雙層巴士飛過來也不要緊──這不是我掰的,是FIA保證的──若要我來換算,那即便是其他19部賽車全體一起往你的座艙飛過來(會有誰這麼顧人怨?應該是衛冕冠軍吧!XD)都沒問題。

Toro Rosso與Honda的合作在冬測期間已有理想的開始,成為正式車手的Hartley本身已是兩屆WEC世界冠軍。

以FIA從提議到定案的倉促期間而言,Halo在一定程度上是急就章的產物,甚至在多種方案中擇此的過程也很草率,加上是由單一廠商統一製造提供、且一支價格將近3萬美元,很難不令人懷疑案情並不單純,或許它的發展仍不完備,而FIA希望「早用早享受」,以避免明明已有方案卻因為尚未施行而在賽道上又生遺憾,因此儘管Halo還有進步空間、或甚至根本不是最終方案,但只要確實能降低傷亡率,就不枉我們暫時先忍受它在美觀上的爭議。王以平

大部分人現在看Halo還不習慣,Mercedes領隊Wolff甚至說如果手上有電鋸,他會想直接鋸了它!

Ferrari藉由Sauber重新將Alfa Romeo品牌帶回F1,並讓去年席捲F2的自家青訓車手Leclerc在此出道。

今年冬測第一輪曾經出現大雪,讓車隊幾乎停擺超過一天的時間,大大壓縮工作進度。

今年的乾地胎新增兩種極端的超硬胎(上方橘色)和特軟胎(下方粉紅色),所謂的中性胎(白色)早就不是排在中間了。

今年回歸、上一次在保羅利卡賽道舉辦的法國站要追溯至1990年,優勝者為當時的Ferrari法國車手Prost(現任Renault顧問)。

2018年F1參賽名單

2018年F1比賽日程
  • 0
  • 分享
留言板(0則)
Inline Feedbacks
瀏覽所有回覆